1. 在主机电感端子上插上和测试频率相适应的高Q值电感线圈(本公司 主机配套使用的LKI-1电感组能满足要求),如:1MHz 时电感取100uH,15MHz时电感取1.5uH。
2. 被测样品要求为圆形,直径50.4--52mm/38.4--40mm,这是减小因样品边缘泄漏和边缘电场引起的误差的有效办法。样品厚度可在1--5mm之间(当材料介电大于6的情况下建议材料≥2mm),样品太薄或太厚就会使测试精度下降,样品要尽可能平整。
3. 调节S916测试夹具的测微杆,使S916测试夹具的平板电容极片相接为止,按ZERO 清零按键,初始值设置为0。
1. 再松开两片极片,把被测样品夹入平板电容上下极片之间,调节S916测试夹具的测微杆,直到平板电容极片夹住样品止(注意调节时要用S916测试夹具的测微杆,以免夹得过紧或过松),这时能读取的测试装置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,既是样品的厚度D2。改变主机上的主调电容容量(旋转主调电容旋钮改变主调电容电容量),使主机处于谐振点(Q值Z大值)上。
2. 取出S916测试夹具中的样品,这时主机又失去谐振(Q值变小),此时调节S916测试夹具的测微杆,使主机再回到谐振点(Q值Z大值)上,读取测试装置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记为D4.
3. 计算被测样品的介电常数:
二 介质损耗测试方法与步骤
1. 主机C0值的计算方式:
a) 选一个适当的谐振电感接到“Lx”的两端;
b) 将调谐电容器调到200P左右,令这个电容是C4,
c) 按下仪器面板的频率搜索键,使测试回路谐振,谐振时Q的读数为Q4(注:若频率搜索未能找到Z高Q值谐振点,可以通过频率旋钮来微调频率来达到Q值Z大值的谐振点;
d) 将测试夹具接在“Cx”两端,放入材料,上下极片夹紧材料后记住夹具显示值,然后拿出材料,调回到夹具的显示数值,调节主调电容,使测试电路重新谐振,此时可变电容器值为C3,Q值读数为Q3。(注:C3数值肯定比C4要小)
机构电容的有效电容为:Cz= C4-C3
分布电容为机构电容CZ和电感分布电容CL(参考电感的技术说明)的和
介质损耗系数/介质损耗正切值为
2. 把S916测试夹具装置上的插头插入到主机测试回路的“电容”两个端子上。
3. 在主机电感端子上插上和测试频率相适应的高Q值电感线圈(本公司 主机配套使用的LKI-1电感组能满足要求),如:1MHz 时电感取100uH,15MHz时电感取1.5uH。
4. 被测样品要求为圆形,直径50.4--52mm/38.4--40mm,这是减小因样品边缘泄漏和边缘电场引起的误差的有效办法。样品厚度可在1--5mm之间,样品太薄或太厚就会使测试精度下降,样品要尽可能平直。
5. 调节S916测试夹具的测微杆,使S916测试夹具的平板电容极片相接为止,按ZERO 清零按键,初始值设置为0。再松开两片极片,把被测样品夹入两片极片之间,调节S916测试夹具的测微杆,到的平板电容极片夹住样品止(注意调节时要用S916测试夹具的,以免夹得过紧或过松),这时能读取的测试装置液晶显示屏上的数值,既是样品的厚度D2,改变主机上的主调电容容量,使主机处于谐振点(Q值Z大值,为了得到准确的Q值请耐心来回调节主调电容,当Q值为Z大值时候可以稍等1分钟,等Q值稳定),然后按一次 主机上的小数点(tgδ)键,在显示屏上原电感显示位置上将显示C0= x x x(C0=Cz+CL电感分布电容)需要手动输入,记住厚度D2的值,此时显示数值为C2和Q2。
6. 取出S916测试夹具中的样品,(保持S916测试夹具的平板电容极片之间距不变)这时主机又失去谐振(Q值变小),再改变主机上的主调电容容量,使主机重新处于谐振点(Q值Z大值,为了得到准确的Q值请耐心来回调节主调电容,当Q值为大值时候可以稍等1分钟,等Q值稳定)上。
7. 注意:多次测试同一个材料时,要求保持每次材料厚度的读数大致相同。
8. 第二次按下 主机上的小数点(tgδ)键,显示屏上原C2和Q2显示变化为C1和Q1,同时显示介质损耗系数tn =.x x x x x ,即完成测试。
9. 出错提示,当出现tn = NO 显示时,说明测试时出现了差错,发生了Q1 ≤ Q2和C1 ≤ C2的错误情况。
附录 一
显示数据介绍:
C1 | 材料拿出后,谐振时测得的电容值 |
C2 | 材料在夹具中,谐振时测得的电容值 |
Q1 | 材料拿出后,谐振时测得的Q值 |
Q2 | 材料在夹具中,谐振时测得的Q值 |
CZ | 主机+测试夹具测得的结构电容值 |
CL | 标准电感的分布电容值 |
C0 | 结构电容值+电感的分布电容值 |
D2 | 材料的厚度 |
tn | 介质损耗系数/介质损耗正切值 |